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裁剪美丽生活的逐梦人 —记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爱珍
类别:非公热点 时间:2022/7/20 15:19:32 稿源:本网 发布:ahsssh

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机会,给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是每个人在大潮面前的态度和结果,不尽相同。有的人,在排山倒海、波翻浪滚面前,望而生畏,不敢前行;有的人,在风急浪高、激流勇进中,折戟沉沙,半路夭折;有的人,在波涛滚滚、跌宕起伏的潮头上,勇立浪尖独占鳌头。虽跌跌撞撞,沉沉浮浮,甚至有时被碰撞得头破血流,但从不放弃,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终究成为大海里一朵璀璨的浪花,完成涅槃重生,演绎精彩的人生。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从小怀抱梦想、矢志不渝、寻梦逐梦、最终圆梦的故事。他就是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爱珍。

夏爱珍是中国纺织行业优秀企业家。他历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服装商会副会长、安徽省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宿松县纺织服装商会会长,安庆市人大代表、宿松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先后被评为“安庆市年度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建设者”、安庆市第十二届十大青年创业明星、安徽省服装行业优秀企业家、安徽省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被安庆市委宣传部、市团委授予“十大青年企业明星”称号,被省发展非公经济推进全民创业领导小组授予“优秀创业者”称号,被宿松县科技局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被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被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等认定为“安徽省第八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被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等评为“安徽省第六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荣获安徽十大创业创新领军人物、安庆市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他的企业对整个服装产业走向中国智能制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能够取得这么傲人的成就,达到这么高的层次,获得国家、省、市、县一系列的荣誉,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他通过打拼几十年,终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夏爱珍生长在安徽省宿松、太湖、望江三县汇合的泊湖边,也就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古雷池所在地。泊湖浩瀚,水面平静,静水流深,默默汇入长江,归入大海。在大海激荡的胸怀里,有泊湖涓涓的细流,小小跳跃的浪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泊湖一直以她宽广温柔的姿态,哺育着周边几十万儿女的生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总是不断孕育着梦想,追求着人生辉煌!历史上,曾演绎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生死传奇。这里曾经是周瑜训练水师的重要基地,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的前沿战场,是伟大的渡江战役西线主战场。新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是不甘平庸,奋楫逐浪,英勇前行,不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夏爱珍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视野闭塞的环境中走出来,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人们对未来充满着瑰丽的想象,跃跃欲试地闪现出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地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冲动和尝试。

1981年,15岁的夏爱珍,初中尚未毕业,就在时代发展大潮的感召下,辍学学艺,做起了裁缝学徒工。他的父亲当过村干,做过民办教师,母亲是农民。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大,个头不到一米六,穿着破旧,跟同学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和优越感。想穿好一点,却没有钱买衣服;想父母、弟妹过上好日子,但望着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湖水,看着眼前朝朝夕夕为生计奔波的父母,还有一个个正在成长中的弟妹,又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要改变现状,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走人云亦云的道路。抱着这样的“鸿鹄”之志,他决定停止读书,离开校园,走出家门,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去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想到要穿好衣服,那就得学会做裁缝。他拜母亲的老表,也就是自己的表叔为师。夏爱珍的家在宿松县许岭镇白云村嫩夏组。表叔是同村人,离自己的家不远,但是表叔的客户大多在十里以外的下仓镇杨浦村一带。过去学徒,往往是白天学手艺,晚上还要帮师傅家做家务。夏爱珍时常是早上7点离家,晚上10回家。有时候,月黑星稀,地上突然窜出一个什么黄鼠狼、刺猬之类的动物来,冷不叮的吓得他魂不附体。有时候去客户家做事,当需要从一家转到另一家,从一村转到另一村时,不管酷暑严寒,也不论路有多长,路面多么崎岖,一路上都还要背着二十多斤重的缝纫机头。幼小的年纪,正在身体发育成长的阶段,不但需要充足的营养,而且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可是,夏爱珍却要在晨曦中,在夜幕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累,干着与自己年龄和身体不相适应的重活粗活,艰难地挣扎在学徒的路上。

不到半年,夏爱珍就基本上把表叔的手艺学会了,也能独自做出一件件农家人穿的普普通通的衣服。表叔的裁缝手艺再也没有办法让夏爱珍进一步提高了,更无法满足他如饥似渴的更大求知欲望。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宿松县被服厂一位有名的叶师傅正在办培训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在培训班,夏爱珍废寝忘食,拼命学习,很快如鱼得水,彰显出自己比一般人都要高的水平。叶师傅经常叫他帮助自己指导其他的徒弟。8个月以后,夏爱珍学成归来,在家乡许岭老街租房办起了裁缝店。当时国家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个体商店几乎没有,而夏爱珍凭着一腔热血、一手好艺,在自己的家乡,轰轰烈烈做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为人先,做起了个体老板。这一步的迈出,为他日后不断坚定步伐、朝着老板梦想走下去,开启了先河。缝纫店开业以后,他不断给客户加工着当时一般传统款式的服装,同时留心观察学习新的时代潮流的服装。只要是能见到的有关服装的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他都死死盯住那些新颖的款式,不断比画裁剪,反复谋划构思。很快时尚的衣服就能在他手边信手拈来、像模像样。一件又一件的新潮服装,让人耳目一新,焕发出阵阵浓郁的新时代气息,迅速流行于周边的村头巷尾,引得四乡八邻男女青年竞相奔来。今天张三要做这样的,明天李四要做那样的。一时间,忙得不可开交,日夜裁剪不停,真正开启了他人生裁剪的生涯。生意红红火火,远近闻名,名噪一时。

三年的个体裁缝店,收获了娴熟新潮的手艺,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金钱,更收获了自己赖以相伴一生的真心爱人。爱人徐爱红,初中毕业,也学过缝纫。他们相识相爱后,19852月顺理成章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夏爱珍再也不是孤军奋战了,而是有了终生支持自己创业的贤内助。正是因为有了徐爱红,这让他在任何困难时期都不感到孤独。爱人给他的影响、帮助,助他成长、助他圆梦,这是让他始料未及的一生的宝贵财富。这对他以后坚定创业的信心,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创业上的动力,安定家庭生活的大后方,一心一意扑在创业的打拼中,甚至有时候需要一个人冲到前方去冲风陷阵的时候,爱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贤内助,我在采访中感觉到,何止是一个内助,简单就是夏爱珍的半壁江山。他们比翼齐飞,共同努力,共同创业,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濡以沫,共斗风霜,共度时艰,历尽坎坷,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取得了今天的辉煌!

正是因为有了事业上的初步成功和婚姻家庭中的安稳美满,刚刚二十来岁的夏爱珍,开始有点喜不自胜了。1985年下半年,他的大儿子出生。1986年在许岭街建起了两间平房。1987年年底,二儿子又如期来到这个世界。一时间,家庭生活的变化,让他喜不自禁的同时,也措手不及。经济上的开支陡然增大,压力凸现,感觉裁缝店难以为继,无法应付现有的开支。为了减轻生活负担,提高经济收入,1988年,夏爱珍跟朋友一起做起了以为来钱快来钱容易的贸易生意。结果不但没有赚到钱,甚至让家庭生活更加困难。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回去做自己拿手的老本行,继续开裁缝店。但是,以前的那种小打小敲,再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了,干就应该再干大一点。野心是大了,可是出路在哪里?苦思冥想,实在没辙。环顾四周,家乡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断涌向江浙、广州、深圳、上海这些发达地区,有的不但挣了不少的钱,而且还有少数人开回了小轿车,甚至当上了小老板,一时风光无限。一切的一切,反复敲打着夏爱珍正在躁动的心,一直怀揣老板梦的夏爱珍又思绪涟漪、波心荡漾。19896月,再也按捺不住的夏爱珍,抱着出去试试看的想法,在老乡的带领下,去了福建石狮。

自己一走,可苦了老婆,家里的一切全丢给了老婆。徐爱红的父亲是当地小学校长。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她年纪最小,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大事小事哥哥姐姐都让着她、护着她。嫁给夏爱珍后,成了夏家的大嫂。角色发生了变化。徐爱红从一个无须担当家庭任何责任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贫穷大家庭的长嫂。古人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在这样一个衣食堪忧的年代,这个长兄长嫂是不好当的。她深深明白:只有兄妹抱团,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时艰,度过这荒凉的年代。夏爱珍一走,徐爱红不但要照顾好五岁和三岁的两个儿子,支撑起自己的小家,还要照顾好公婆和几个弟妹。在农忙时,五岁的大儿子还要去帮奶奶放牛。1989年,徐爱红当上了民师。这期间,为了还清做房子欠下叔叔的两百元钱,她养了一头猪。她家离学校两里路,每天去上课时,她既要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牵着那头猪。中午要在学校给猪喂食,不能让猪在家饿着,要让猪早日长膘长肥,早日出栏卖钱好还债。这一年,徐爱红只有25岁。一个25岁的姑娘,既要去学校上课,还要看管自己年幼的两个孩子,本身就很辛苦,为了还债,还养着一头猪。有时候顾了这头,却顾不了那头。这种艰难的日子,真不知道徐爱红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在采访她的时候,问她这不难吗?她淡淡地说,没有什么,可见她的坚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同一般。在以后出去跟夏爱珍一起打拼的日子,更能体现出她的这种精神。她在家孝敬公婆,与弟妹们和睦相处。从小就体现出一个伟大女性的思想素质和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

 

         

 

在石狮,夏爱珍并没有急着找事做。而是在这人海如潮的打工族中寻找、观察,寻找自己合适的坐标,寻找自己满意的岗位和工资报酬;观察分析这些企业老板成功的窍门。观察一段时间,他认为来到这里,做一个缝纫工,拿一份工资不是很难,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么一个愿望,那还不如回家自己开店。一个月以后,机会来了。在老乡打工的金利来服装公司里,一天,一个东北的客户来做大衣,公司的打版师傅给他做了四五件样衣,那客户一直不满意,正准备离开放弃时,夏爱珍自告奋勇上前说:“能不能让我试试?”正在急得像热锅上蚂蚁的金利来姚老板狐疑地说:“那,你就,试试看。”

就这样,他很轻松地做了一件样衣,东北客户一看样衣,竖起大拇指连连说:“好,好,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样衣一次成功,立即直接促成了姚老板与东北客户合同的成功签订。夏爱珍“毛遂自荐”的主动,一下子就让姚老板获得了一万多元的订单。一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呀。当时石狮的二手房,房价也就一百五十元左右一平方米,新房三四百。喜从天降,姚老板立马对夏爱珍刮目相看。当即请求夏爱珍留下来做金利来服装公司的打版师。打版师是一种技术含量较大且富有创造性的缝纫工种。它是根据设计师的款图和简单的尺寸打版做成纸样,对面料等进行制图后裁剪,为下一步的缝制服务。这牵涉到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反复修改以达到好的版型。设计师的工作是将美的元素不断创造出来,打版师的工作是将设计师所创造的美,给予定型化及具体化,让它以实物的形式完美地呈现在客户眼前。因此,打版师在打版制图的过程中,也如同设计师一般不断接受美的洗礼与考验。服装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打版师若能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就能更进一步将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更加凸现出美的本质,使穿着者于外观能进一步扬善藏拙,于内在则更能烘托出穿着者与众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夏爱珍十分珍惜这份迟来的工作,也一直在孜孜地追求着服装的美感和时尚性。因此,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让他获得了每个月500元的高工资收入,还对展现他的服装技艺,提高他的设计水平和风格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更为他日后成为服饰行业的专家和企业老板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很乐意这份工作。干了一年多,知道了外面的天空更广阔,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打工挣得的钱,远远比在老家种田种地来得多来得快,有时甚至是几倍几十倍的多。19908月,他返回了家乡。回来后,叫徐爱红辞去了民办教师的职务,将两个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带着老婆、弟妹一大家子,浩浩荡荡直奔石狮。1992年,金利来服装公司合伙人之间拆股分厂,夏爱珍跟着姚老板去了福建晋江永和村,以合伙人的身份,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在晋江一直干到1995年,其间风风雨雨经历了许多的事。受改革大潮的影响,发达地区办厂办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也像走马灯似的今天你破产明天我倒闭。夏爱珍办过培训班,当过小老板,做过技术指导师,摸爬滚打多年,也他赚了一些钱,积攒了一些资本,同时也提高了手艺,增长了才干。

 

         

 

1995年回乡的时候,夏爱珍就规划好了回乡后的打算。他将晋江茂宁村一陈姓老板仓库里积压不用的布匹面料、辅料等货物全部折价买下,将一辆10吨的卡车装得满满的,高高兴兴如获至宝地运回了老家许岭嫩夏村,准备开办一家较大的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厂。为了开厂,夏爱珍在老家做了五间两层的楼房,带着弟妹们做起了成衣。由于工艺好,样式新颖,很快人们奔走相告,购衣者络绎不绝,名气大震,生意红火。

名气再大,生意再红火,毕竟那是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农村,思想、潮流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见过世面,胸怀远大的夏爱珍很快不满足于现状,寻机到更大更繁荣的地方去发展,去开服装厂。1997年下半年,带着更大的期望来到了宿松县城租店、购房,拟建立自己新的经营发展平台,再次探索自己发展的前景和高度。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是一个多变火热的年代,各种思潮的融合碰撞,让年轻人激情燃烧、热血沸腾,同时也容易盲目多变,一无所成。正处于青年盛期、事业蒸蒸日上的夏爱珍,看着县城大街小巷,处处都是灯红酒绿沸沸扬扬的酒楼饭店时,以为开酒店挣钱来得更快。一时性起,在宿松县人民路中段与人合伙办起了红灯笼火锅店。生意倒是像开缝纫店一样红红火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赊欠太多,资金无法回收,特别是那些行政执法部门、掌管水电的企事业单位,还有社会上的一些混混、痞子,账单签字后,付款遥遥无期,去讨要时,他们似乎跟没有事一样,有的还冷脸难看、恶言相对。夏爱珍总以为人们像自己一样,坚守不愿意欠别人钱的信念,会早日付款给他。当愿望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时,他无法理解,痛不堪言。钱收不回来,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火锅店里的生意难以为继。走投无路、一筹莫展之下,夏爱珍将近10万元的账单,竟付诸一炬,烧了个精光。10万元在当时,可相当于一套100多平方米房子的价钱啊!真是做老板的料,说烧就烧了。默默不语的徐爱红,见状只有抹眼泪的份。随后,他又把投资11万多元的火锅店,以6万元的低价转让给接手经营的下家。火锅店关闭后,夏爱珍委实痛苦不堪,懊悔不已。回家倒头睡了三天三夜。夜深人静时,他反复思考着自己这十多年的人生得失,反复思考着自己未来的打算和出路。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外出求发展,继续做服装,干自己轻车熟路的老本行,寻找机会,谋求突破,谋求新的出路。

 

         

 

2000年上半年,夏爱珍告别自己的家乡,北上京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寻找新的商机,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时代。

到了北京后,在老乡的帮助下,先租房开了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厂。初次进入北京打拼,比当初南下石狮更艰苦。经济上前所未有的困难,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时常拮据得无钱买菜。实在没有菜吃时,就傍晚去菜市场买那些下脚菜或捡拾那些废弃不要的烂菜,回家洗洗,放点油盐,对付吃一顿。为了加工厂运输布匹面料,找人帮忙买了一辆便宜的二手三轮车。冬天路滑,脚踩踏板,咔咔嚓嚓,吱吱嘎嘎,费力费劲,外面寒风冷冽,身上却满头大汗,忙完闲下来,热气消散,贴身的衣服,竟比外面的冰霜还冷。有时车上堆着高高的布料,摇摇晃晃,稍有不慎,就车翻人倒,布匹面料滚落一地。创业,就是一场万里长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到这个时候,夏爱珍就鼓励自己,要想成功,必须拼搏,再苦再累,也要挺过去,爱拼才能赢。好在每次伤势都不重,他自己爬起来,扶正车子,重新装好,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艰难地奔走在北京的寒风里,奔走在艰辛的创业路上。

为了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夏爱珍夫妇将服装加工厂让给了自己的弟妹,自己于2002年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夏爱珍服装有限公司。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在北京打拼期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很快,他们就获得了去俄罗斯做贸易、能够赚大钱的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一向只重视重工业的俄罗斯,突然衣食住行等轻工业产品奇缺。布匹、粮食在那里昂贵,价格比国内高得多,有的甚至高出十几倍。许多赚得盆满钵满的中国人,回国后到处吹嘘和炫耀。这让一时苦于冲出困境无门的夏爱珍来说,预感到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想做国际贸易,可哪是一时头脑发热的事?从哪里入门?语言怎么沟通?商机在哪里?对于初中还没有毕业从农村走出来的夏爱珍来说,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一样横在他面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夏爱珍千方百计打听消息,寻找突破口。经在北京和俄罗斯工作、学习的老乡指点和帮助,他们决定先去俄罗斯学习,边学习边寻找商机。夏爱珍主意一定,立马行动。2002年,为了不耽误北京的生意,他们夫妇决定先让徐爱红去莫斯科。

200210月份,徐爱红孤身一人去莫斯科大学学习。第一次走出国门,什么都不懂,让徐爱红吃尽了苦头。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过海关,拿着飞机票,拿着护照,到处乱窜,安检、登机口一关又一关,摸索了半天,累得半死半活。登上飞机,注目一望,全是陌生面孔,没有一个熟人。坐下休息一会后,又突然意识到,下飞机往哪里走呀?莫大离飞机场有多远呀?怎么办理入学手续呀?一连串即将面临的问题,让她突然紧张起来。情急之下,赶快寻问身边的人。机上大多是年轻人,大多是去俄罗斯留学的。问来问去,去莫斯科友谊大学的人很多,可是去莫斯科大学的人只有一个年轻人,叫梁昊,二十来岁。徐爱红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央求梁昊一定要带着她去莫斯科大学。梁昊在莫斯有熟人,到时候有人来接他。这下让徐爱红紧张的心情平静了下来。9个多小时后,下了飞机。此时已是傍晚时分,莫斯科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徐爱红冻得瑟瑟发抖,紧缩着身体,紧跟在梁昊的后面,不敢离开他半步,更不敢脱离他的视线,左拐右弯穿梭在陌生的人群里,眼前基本上都是高个子俄罗斯人。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得让自己感到可怕,感到自己哪来的胆子跑到这里来?她不敢多想,也不敢多看,稀里糊涂随着梁昊上了一辆小轿,驶出了飞机场。汽车飞驰着,望着身边年轻的梁昊,突然觉得还是祖国好,祖国的人好。如果今天没有梁昊,自己能不能走出飞机场,那都是问号。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顺利地到达了莫斯科大学。在办理入学手续需要交钱的时候,徐爱红没有卢布,事先也不知道要兑换卢布。她只好再次求梁昊借钱给她。折腾来折腾去,办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到晚上十点多才来到宿舍,安顿了下来。几天后一个礼拜天,同学们上街去购物溜达什么的,她也跟着去,可是值勤人员不让她上街,因为她没有“落地签”。俄罗斯的落地签,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暂住证。俄罗斯政策规定,外国留学生到俄罗斯后,必须在三天内办理落地签。办落地签需要有一笔存款做押金。她没有钱,一时办不了,进出学校门受到限制。她本来是来边学习边寻找商机的,做生意是自己的主要目的。由于经济紧张,处处受阻。她多次改变自己原定的计划,尽量节省开支。把应该学的文科改成生物,因为可以少交800美金的学费,把价格贵的条件好的宿舍换成价格低条件差的宿舍,把莫斯科大学换成交学费少一些的莫斯科农业大学。到20036月份,在莫斯科学习了8个月,徐爱红基本上掌握了俄罗斯的语言。自此,学习只是一个幌子,基本上就开始了正规的做生意。

徐爱红在莫斯科学习期间,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了解莫斯科的政策、法规、生活习惯和生意场上的行规行情,熟悉服装市场运作规律和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一个是学校,主要是中国留学生;二个是教堂,主要是教徒,有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他们打开突破口,铺设自己未来的贸易通道。不管怎么委曲求全、到处碰壁,她通过多方打听和接触,她认识了许多的人,了解了许多的情况。她成功了,但是这个成功是她用辛勤的汗水和闯荡的危险换来的。其过程真的是惊心动魄、命悬一线。

20034月的一个礼拜天,徐爱红像往常一样,背着衣服出去卖。这次卖的是夹克衫,一共24件。她在莫斯科已经待了半年,基本上已经了解了衣服在哪些地方卖。一开始,衣服从国内寄来以后,没有地方存放,她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宿舍里,每次出去,用背包背一小部分,一点一滴把这些服装送到莫斯科阿斯泰服装大市场,放在熟悉的中国人经营的摊位上,卖完了再去拿钱;另外就是去地铁站,那里有不少的小商小贩,便宜一些卖给他们,双方都很乐意这么交易。机智的徐爱红每次出去,都带着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中国同学张磊。每卖一件衣服,徐爱红就给他10个卢布,所以张磊每次都乐意陪着她。带着张磊,就像带着向导,不怕迷失方向;还起到了保镖的作用,有什么异常情况,还可帮忙处理。尽管这样,意外还是不断发生。有一次,他们刚出莫斯科大学地铁站,就碰到了非常可怕的“光头党”。光头党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年轻人中感觉对新生的国家无望后,产生的极端民族主义份子组成的暴力组织。他们看到像中国、越南这些先富起来的外国人,在他们国家做生意,发了财,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挥金如土,有的还带走俄罗斯的美女,他们心里不平衡,产生排外情绪,并且不断高涨。再加上他们各加盟共和国的人,由于本国经济不景气,也涌入俄罗斯,抢夺俄罗斯年轻人的工作机会,排外情绪更进一步发酵,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光头党这一畸形的排外团体。他们见到外国人就打、就杀。徐爱红来莫斯科不久,就多次听到人们谈论这个暴力攻击外国人的组织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今天一见,果然许多外国人像飞燕子一样四处奔跑。她一时吓得不知所措,随着人流毫无方向感地跑着。当他们遇到俄罗斯警察时,以为碰到了救星,毫不犹豫地投奔他们。可是正处在整个国家思想失控状态的俄罗斯,民生凋零,思想混乱,百废待兴,社会秩序处于重建阶段,警察对外国人的保护,完全凭良心说话办事。少数人借机敛财,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个时期,在俄罗斯做生意,挣大钱是一个机会,但同时,潜伏的危险也是非常可怕的。几天前,徐爱红就亲眼看见两个警察在地铁里,将一个外国人当场开枪打死。也听说过,在莫斯科郊外,时常有警察将做生意的有钱的外国人,开枪打死,然后抢做他们的钱物。今天是凶是吉,只好听天由命了。面对警察的询问,徐爱红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留学身份,但是当警察翻到她背包里仅有的2000卢布时,警察毫不犹豫地说:要没收。她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不敢多说,更不敢不给。第一次尽管受到了一点惊吓,损失了两千卢布,总算幸免一难。

20045月,徐爱红的服装销售进入了有规律的运作期,租了仓库,租了摊位,有了一定的销售客户,而且做的体量也比较大。只是许多事情都必须她亲力亲为,而且长年累月起早摸黑,从不间断,很是辛苦。她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从居住的地方去自己经营的摊位,每天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然后是一个小时的地铁。一天早上4点多,在路途遇到三个警察巡查。当警察叫她拿出护照检查时,她一下子愣了。护照根本不在身上,忘记带了。当时,她的背包里有一大包卢布和美金,相当于人民币五六十万。发现她没有护照后,三个警察,一个卡着她的脖子,一个用手枪顶着她的脑袋,一个来夺她背上的挎包。这时天还未亮,路上人烟稀少,陪同她一道去摊位卖衣服的人早已被警察吓跑了。徐爱红清醒地意识到,大事不好,今天不是这么多的钱没有,就是小命不保。这么多的钱,即使给了他们,自己的护照还是一时没有办法拿到,也依然难保发生意外。她横下一条心,坚持要去警察局接受处理。警察像老鹰啄小鸡一样,将她塞进警车。所幸的是没有发生像人们常说的警察抢钱杀人的情况。到了警察局,徐爱红立即打电话叫一起租房居住的中国老乡带护照来救她。贵人多磨难,徐爱红再次化险为夷。没有损失一分钱,警察把她放了。

这一段时间,夏爱珍在北京组织人员制作成品衣,大量通过徐爱红销往俄罗斯。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年,也就是2004年,是他们大获丰收的一年。他们净赚600多万元人民币。当时北京的房价,一平米只要6000多元,可见当年600万元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有了这桶金,从此为他们放手大胆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在采访她的时候,想到徐爱红在俄罗斯这么艰难,不解地问她:“为什么是你去俄罗斯,而不是夏爱珍呢?”“是这样的,我们在北京刚刚成立了服装公司。公司方方面面的事务很多,在综合管理能力方面,他很强。如果是他去,公司就要关门。去俄罗斯能不能打开局面,一开始,我们心里无底。相对于开公司来讲,我去俄罗斯寻找商机,寻求贸易突破口,要单纯得多。一开始那么难,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障碍;二是对俄罗斯的情况不熟悉,国际贸易这方面的知识和政策匮乏。到后来,就不怎么难了。当时想,万一我失败了,北京还有公司,问题不大。如果爱珍去,北京的公司关门,心里没有底。假设去俄罗斯失败,我们将再次面临在宿松开火锅店一样前功尽弃的尴尬局面。”“啊,原来是这样。”我以一种赞许的口吻跟徐爱红说,“你们夫妇真不容易,也真有本事,真能干,真令人瞩目。”

徐爱红平静而坚定地说:“干,我们肯定是拼命地干。但是,主要是夏爱珍这个人,他有一股韧劲、拼劲,认定的事,不达目的不罢休。他再苦再难,不轻易跟人讲,包括对我也是这样。一旦跟我讲了,说明他已经山穷水尽了。他当时叫我去俄罗斯看看、试试。我就知道,他开服装公司非常困难,必须要外出寻找销路。如果打不开销路,公司将前途渺茫。所以,再苦再难,我必须要出去试试。还要一个原因,就是祖国在一天天强大起来,政府越来越开明,越来越加强了同国际上的合作,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没有党的好政策,也是不行的,这是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

“是啊,政策好是一个方面,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呀。没有你们这种奋力拼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努力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精神,没有你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恐怕是无法企及的。”我唏嘘不已!久久沉浸在他们梦幻般的创业发展过程中……

 

         

 

2005年,对于夏爱珍夫妇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春节刚开始,徐爱红的母亲就生病了。此时,徐爱红正在莫斯科经营她的服装生意。接到消息后,由于生意正处在旺盛期,铺开的业务面广,体量大,好几个摊位。尽管徐爱红的侄子、夏爱珍的弟弟、妹妹许多人都在莫斯科,但是所有的仓库、销售点、运输车队、货物品种、数量、交易网络、进出账户等等,只有她一个人清楚,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她。她也知道,如果不是母亲病重,家里人也不会轻易告诉她。她想了想,家里有哥哥、姐姐,还有爱珍,他们应该会照顾好母亲的。正在她犹豫不决、心神不定的时候,家里再次来电话,说母亲去世了。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比北京冷,比泊湖边的家乡更冷。徐爱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一时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好久好久没回过神来,不知自己正处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母亲突然走了,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一生最疼自己最爱自己最牵挂自己的母亲,临终前想见自己一面的愿望,却被自己残忍地忽略了,世间哪里还有比这更后悔的事?当自己顽命地奔波到家时,母亲已经静静地躺在那漆黑冰凉的棺木里了,再也无法像往常一样开口叫“爱红,你回来了?”自己再怎么呼天唤地、哭破天穹,母亲再也无法听到女儿的声音了,更无法安慰女儿长年在外奔波受累受屈受气的心。一切的一切,都随风而逝,飘然而去。等待她的是第二天母亲被人们抬着,彻底离开这个朝夕相伴的家,再也不会回来了,孤苦一人安葬在荒郊野外,与凄清寂寞长眠。自己将彻底失去了生她养她人世间最亲最亲的娘。哭吧,哭吧,在莫斯科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都不轻易哭一声的徐爱红,这时已哭成了泪人。那一声声呼唤娘的哭声,撕肝裂肺,悲天恸地!

安葬好母亲后,徐爱红担心父亲经受不住打击,将他接到北京暂住。父亲是教师、校长,一直崇尚教育,向往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徐爱红为了不让父亲累着,特意买了一张推椅,天天推着父亲逛北京的这些名牌大学和天安门这些名胜古迹,让父亲感受到北京文化的深厚、城市的繁荣、生活气息的浓郁,好冲淡一些他心中丧失老伴的悲痛。几天过去以后,徐爱红和夏爱珍要忙着去进一批面料。当他们正在外忙碌时,家里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突然昏迷过去了。他们夫妇感到家时,父亲已无法讲话了。他们立即叫来120救护车,将父亲送到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十几天,父亲一直昏迷不醒。51号,莫斯科来电话,那边生意上有许多事情,要她去处理,不然损失无可估量。为了急于去莫斯科处理生意上的事,她简单地把父亲安顿好后,惴惴不安、恋恋不舍地忍痛离开了尚处昏迷状态的父亲,再次登上了去莫斯科的飞机。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一去,与父亲成了永诀。从此,人世间再也见不到她的父亲了。当她在莫斯科把一切事务处理好后,回到老家,已是半年过去。父亲坟头上新长的青草开始变黄枯萎,稀疏的野草在深秋的寒风中,摇摇拽拽,瑟瑟乱舞。似乎在向女儿诉说着心中的思念和自己的凄凉!眼前的景象残忍地告诉徐爱红,一直希望自己读书有知识的父亲已经长眠地下,与自己阴阳相隔了。当巨大的悲痛袭来的时候,徐爱红再坚强,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痛,哗啦啦的泪水喷薄而出,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泪水默默流逝……

在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她对我说:“这辈子,我没有什么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很好地尽到孝。父母生病的的时候,既没有好好陪伴照顾他们,在他们即将离世的时候,也没有在身边养老送终。真后悔啊!当初,只顾做生意,忽略了对父母的照顾。现在想想,真是不懂事,真是大逆不孝。子欲养而亲不待,所有的后悔都等于零。”

父母亲的先后去世,给徐爱红的打击很大。再大的打击,日子还要过,孩子还要养,生意还要做,陪夏爱珍创业还要继续,还要朝着圆梦的目标继续前进。不久,她便擦干眼泪,继续登上了去莫斯科的飞机。这一去,便是四年后的2009年才回到中国。可见创业的艰难,人生的不易啊!成功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啊!辉煌的背后充斥着无尽的艰辛、屈辱、坚韧、隐痛、长久的等待和无法预料的生离死别!

 

             

 

20059月,宿松县委副书记何谦和宿松县程岭乡乡长黄美华,来北京招商,动员夏爱珍回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可是,夏爱珍想起五年前伤心离开家乡的情景,真是心有余悸啊!当时由于家乡营商环境不好,一年下来,把自己辛辛苦苦十几年打拼积攒的一点积蓄,全部掏空了。剩下几千元钱,拖着老婆、弟妹来北京闯荡,把父母、孩子丢在老家,年底回去过年的时候,身无分文。回去既要走亲访友、安抚父母,又要安顿好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当时离开家乡时,自己最小的女儿只有三岁。女儿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为了创业,万般无奈,只得把她留给爷爷奶奶去照管。现在回去过年,总想从北京带一些好吃好玩的给她。要想把这一切都照顾好、安排好,没有钱来打理是不行的。可是囊中羞涩,如何是好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试着向房东赵叔开口借钱,好心的赵叔看他们夫妇平时为人诚实,而且吃苦耐劳、创业辛苦,实在不容易,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三万元。吃水不忘挖井人,夏爱珍一家,从此跟赵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但每年都去看他,而且一直保持着微信联系。这一切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年,而且自己已经变得有钱了,但是这些刻骨铭心的事,叫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啊。而今县里领导动员自己回家办服装厂,想想这几年的打拼,想想自己反复回家离家,怎叫人不百感交集、忧心忡忡呢?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毕竟家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谁不热爱家乡、谁不想在家门口创业呢?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夏爱珍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乡奋力一搏。

回来后,他在安徽宿松县经济开发区,投资800万元,购置了11324.06平方米的土地,兴建了6033.68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楼,成立了安庆市红爱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员工就达238人。2016913日,升级为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爱或红爱公司)。

这个季节,走进夏爱珍的厂房。里面花草繁茂,生机盎然。院子里像北京的大型四合院,办公楼、缝纫厂、仓库、宿舍井然有序地矗立在院子四周。院子中间有一些喷泉池和宣传栏。有一处宣传标语深深地吸引了我。上面写着:“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夏爱珍为了追求幸福,实现梦想,做过许多的尝试,有过许多的跌宕起伏,得得失失,只有做服装这一件事,才让他走向了成功。所以,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这句话,既是对他事业成功的总结,也是他爱拼才能赢的信条。不像其他的价值观、广告宣传语那样,具有普遍性。这一条只属于夏爱珍,这是他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自己刻骨铭心的警示语。同时,是在向大家宣誓:不管未来怎么艰难,他一定会管好这个厂,带领大家,为服装事业一起拼,一起拼到底,一起拼向成功,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

这是他的第一个正规服装厂。2008年通过银行拍卖又购买了第二家工厂,2012年又建了第三家工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生产用地6万多平方米,生产用房4.8万平方米,注册资金15504万元,员工1200多人。

逐梦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服装行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生产效率高双向竞争压力的挤压,中国服装传统制造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服装产品花色、款式、品种、季节性变化速度加快,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服装网络销售额已经占到服装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但是因为网上销售型号(尺码)、材质等原因造成大量的退换货,又带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实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毋庸置疑,红爱公司也面临这种选择。不改革,不转型升级,日益显现出来的困境局面,会让红爱公司慢慢走向倒闭、死亡。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重获新生的机会。要改变这种现状,又是何等的艰难啊!设备需要更新改造,人员需要培训学习。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在转型升级期间,还会影响生产进度,影响产值,减少利润,甚至可能还要亏本经营。企业走入了低谷期,人生面临新的挑战。怎么办?从来不认输、不服输的夏爱珍,首先想到的是学习,要彻底弄懂弄通新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任何一门技艺,要想做好,首要的任务是弄懂它。要想弄懂它,靠的是学习。夏爱珍凭借着少年时代的梦想,通过拜师学习,当上了缝纫师。后来在创业中,深知自己知识的不足,深知当初放弃学业是多么的幼稚。为此不知后悔了多少次,但是,事已至此,没有回头路可走。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唯一的办法还是学习,补缺补差。尽管不断学习,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技艺也在不断进步。新形势下的服装行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涌现应用,让他的传统手艺不断受到怀疑、冲击甚至碾压,不断地感到力不从心,不断地嗅到了市场条件下滚滚洪流中“优胜劣汰”必然大势的严重威胁,真正地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唯一的途径,就是找书本学,上培训机构学,利用现代化的电教工具充实自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学习机会,他从不漠视,从不放弃,一定会努力抓牢并刻苦学习。2015425日至2016529日,还专门利用一年的时间,参加上海交通大学金融与投融资上市总裁研修班的学习。现在新的困难、新的课题又摆在了他面前,他必须面对挑战,攻坚克难,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就像当年老婆去俄罗斯学习俄语和贸易一样。如果没有徐爱红勇敢地走出国门,迎接挑战,是无法在2004年赚到为后来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的那桶金。现在为了让红爱公司摆脱濒临倒闭的“瓶颈”局面,必须走出去,再去学习新的先进知识,再去获取新鲜的血液,下定决心让企业转型升级,起死回生,提高竞争力。他除了查看资料,翻阅书籍自学外,他还走出厂门,去浙江温州参观学习报喜鸟智能工厂的经验。报喜鸟是2014年启动智能制造项目,历时两年成功部署工业4.0智能化生产,率先引领服装产业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之路。2016年 荣获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这次参观学习,让夏爱珍大受启发。回来以后,立即着手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工作。

201611月,红爱公司与宿松县人民政府、上海长园和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在上海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将红爱公司升级改造成为国家级服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重点对红爱公司工厂实施全过程智能化改造,实现从原辅料管理,智能裁剪系统,智能吊挂系统,智能仓储物流一体化的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打造以个性化定制为主、批量生产为辅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线,提升“全家人"品牌的整体形象,实现“全家人”品牌的全面转型。同时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同步拓展。20177月,公司“服装行业C2M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和财政部审批立项,项目通过集成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体三维扫描、在线虛拟试衣、服装 CAD 等技术,对人体数据进行数字化,再利用智能化设备将定制数据生成服装,形成一个全新的C2M服装订制模式。2022年伊始,以红爱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为起点,有机整合红爱公司现有的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拥有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服装智能工厂、十万级 GMP 净化车间、熔喷布无尘车间和检验实验室,引进技术领先的智能裁剪、智能吊挂、高速自动口罩机、熔喷布生产线等100多种自动化设备,购置各类生产设备3200台/套,具备年生产各类服装1000万件(套)、口罩9亿只、熔喷布1000吨的生产能力。

功负不负苦心人。红爱已成功转型,已释放出企业勃勃的生机,生产经营形势大好。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中国服装百强企业、国家绿色工厂、中国服装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安徽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安徽省创新管理示范企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获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中国服装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块块奖牌,一份份荣誉,无一不诉说着其奋斗历程的艰苦辛酸,也无一不彰显着企业蒸蒸日上的喜悦和成功的收获。红爱公司实现了从乡镇企业到国际化公司的华丽转身,从传统工艺到现代智能化智造的涅槃重生!红爱公司跳出了传统桎梏,成功转型升级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集服装个性化定制与服装多元化智能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化服装企业,对整个服装产业走向中国智能制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如今的红爱人,眼界逐步变宽了,脚步逐渐放大了,格局逐渐提高了,正在“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红爱已在俄罗斯、乌克兰、法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设立了代表处,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正在以新的姿态奔跑在服装行业的赛道上,活力四射,生机勃勃。

 

 

        

 

    20218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他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致富以后的夏爱珍,一直不忘回馈社会。他经常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看到贫穷有困难的人,总是想办法帮助他们,始终把扶贫济困、扶弱助残、孝老爱幼放在心上。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去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慰问看望孤寡鳏独、老弱病残者,几乎是常态。在他厂里做事的员工,若遇到什么困难,更能得到他多方面的关照。

我在采访红爱公司三厂厂长朱春苑时,她给我讲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故事。朱春苑今年51岁。20122月红爱三厂招聘厂长,她应聘成为三厂第一任厂长。十年来,朱春苑先后于2017年和2018年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20171023日,在参加全国总工会第17次代表大会时,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她跟我很自豪地说:“红爱不但给了我较高的工资收入,还让我成长为周边姐妹们羡慕的女人,国家、省、市、县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让我感到特别温暖,特别自豪,特别有面子,我的父母更是以我为荣。我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工作舒心,精神愉快。”是的,在红爱工作的人,个个都感到愉快。今年44岁的三厂平车工杨胡琤说:“红爱就是我的家。没有红爱,我就没有家。”杨胡琤是下仓镇长湖村人。由于与丈夫闹矛盾,导致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乡下的家基本上不复存在。她以前在福建打工,后来听人说,红爱非常好。20122月在三厂招聘的时候,就进了红爱。她有四个孩子。现在大孩子在大学读书,二孩子在离红爱三厂不远的宿松县电子职业技术学校读书,三孩子在红爱三厂对面的宿松经济开发区龙山学校读书,最小的孩子在自己的身边上幼儿园。红爱公司还给她在红爱三厂对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开发的公租房,租了一个60平米的套间。这让杨胡琤在县城有了一个固定的家。杨胡琤在县城既可以上班,又可以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这如果是在以前打工的福建,是不能做到的。红爱公司像这样的公租房,一共有50套。另外,红爱公司自己还在三个服装厂建了5400多个职工单间宿舍,共1.5万平方米。厂里所有的工人吃住都免费。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基本上解决了进厂工人们的后顾之忧。

在厂里,对一些特别困难户,更是关爱有加。朱春苑说:20179月,厂里质检员朱习文,千岭乡人,43岁。他来红爱上班只有两个月,突然接到老家电话,说父亲病了。为了回家看望并照顾父亲,他请假回去。到家的第二天,朱习文突发脑出血去世。他家里很穷,除职工捐款近一万元外,夏爱珍补发了他未到期的工资外,还另外拿了一万元钱给他家办理朱习文的后事。事后,将他没有工作的老婆接到厂里来上班,资助他大儿子继续上大学,直至大学毕业,安排小儿子来厂对面的龙山学校读书,他老婆和小儿子都安排在厂里免费吃住,彻底解决了朱习文去世后家里的一切困难。

今年4月,包装车间的石春英,由于年龄大,没有弄清业务主管交代的关于抗疫防护服包装要求,错误地将连体防护服的鞋套剪了一个洞,一共剪了两百多件。这下两百多件防护服全部报废,损失达一万多元。徐爱红得知石春英家里特别困难时,叫厂长朱春苑不要批评她、骂他,不要叫她赔偿损失,并且还要宽慰她,叫她不要怕,不要担心,让石春英感觉没有多大的关系,继续好好上班。这不但宽慰了石春英,而且也让厂长朱春苑的一颗紧绷的心放了下来。朱春苑说,夏爱珍夫妇太善良,对职工非常好。大家都乐意跟着他做事。

夏爱珍打拼几十年,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所以一直怀着悲悯之心和回馈社会的思想,不断帮助他人。二十多年来,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达1000多万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生他、养他、哺育他的父老乡亲,真正诠释了一个中共党员的民营企业家,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努力回馈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民排忧解难的初心和善意!

他回馈社会的善举,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集中表现在扶贫攻坚上。夏爱珍一直追求进步。在他的创业历程中,不难看出,他一直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积极传递正能量。早年到处打拼,没有一个长期的固定场所,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在哪里。自从有了自己的场地,他就踏实了。在中共宿松县工作园区2010批准红爱公司成立中共红爱服饰有限公司支部时,他就在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6月,被批准成为一名党员后,他感到无比的光荣,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20171031日,在支部换届选举中,他又被推选为该支部书记。几十年的艰难创业,他深深懂得,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昌盛,也铸造不了红爱公司今天的成就和自己辉煌的人生。致富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听党的话。当组织上要求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脱贫攻坚时,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为坚决、最为广泛、最为彻底的全民族为消灭贫困而进行的声势浩大的史无前例的举世瞩目的大决战中。在安徽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中,他们的扶贫力度、深度和广度,就是一般的国有企业都难以企及的。

红爱公司把他们的扶贫模式总结为15”。即以产业扶贫为中心,以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智力扶贫、结对帮扶、支援新疆等5大工程为抓手的立体扶贫模式。通过这“15”的扶贫模式扶贫,帮助乡亲们拔掉穷根,走上致富之路。公司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市级就业扶贫基地和巾帼扶贫基地,获得了脱贫攻坚工作扶贫先锋奖。夏爱珍荣获安庆市脱贫攻坚奉献奖。

十七年来,通过产业扶贫:形成了“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贫困户+扶贫车间”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起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在红爱公司的带动下,宿松服装行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产值年均增速在10%以上,形成360余家服装企业集群,带动全县12万农村人口,在自家门口就业。红爱公司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国内15个省份近面辅料120余家供应商,带动2万多农村人口就业。此外还解决了5万多服装加工的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宿松发展外协工厂21家,累计吸纳劳动人口1328人,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脱贫,提供了强大支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红爱公司积极转产口罩、防护服,建设防护用品原材料产业基地和产品产业园,建成后年产值将达15亿元,带动全县新增就业2000余人。同时,红爱公司资助建设九重城村服装扶贫车间,为扶贫车间支付租金,购置缝纫机、空调、货架等生产必需的设备,改造地面、建设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制定特殊的管理制度,优先安排本地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对符合就业条件的贫困人员不设置门槛,尽可能安排到合适岗位工作,先后吸纳贫困劳动者67人就业。老百姓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脸上不断洋溢着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幸福笑容。

在就业扶贫方面: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致富。红爱公司成立之初,就是招收全县各村镇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最大限度地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公司员工由建厂初期的328人发展到现在的1100多人,90%来自农村,贫困户达50户,特困户4户,残疾人12人,月平均工资4000元以上。红爱公司积极组织贫困户家庭中的16-24岁失业人员,或离校2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与宿松县中专技校对接,进行校企合作用工培养,每年接纳包含贫困户子女在内的200名在校大中专生来红爱实习就业。2016年以来,企业面向贫困人口共开展服装技能提升培训28745人。这些学员大多数是一无手艺,二无资金,三无学历的“三无”人员。经培训后745人均顺利在家门口做服装、挣工资、养家糊口、脱贫致富。红爱公司还承诺:每年拿出不少于20%新增利润,用于开展就业扶贫。公司规划,到2025年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带动全县新增就业8000人。

在公益扶贫方面: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红爱公司累计为美丽乡村建设、灾害救助、生态修复等公益慈善事业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先后出资修建了宿松县许岭镇宏富村村道、乡村桥梁;为宿松县着力解决贫困户生活所需的衣柜、碗柜和米桶等基本用具而发起的“二柜一桶”资金筹集活动捐款10多万元,帮助45户贫困户配备了基本生活用具;为柳平乡蒲河村捐赠5万元,助力脱贫攻坚;为该村12户贫困户捐款28万元,进行危房改造修缮;同时为贫困地区抗洪救灾捐款20万元,给受灾人口、贫困老人、留守儿童共发放服装189批次,累计发放各类服装15366件,价值420多万元,累计发放米面食用油1100余人次,价值36万元;连续6年共为236户贫困户送上春节慰问金累计12.8万元。

在智力扶贫方面:用教育点亮扶贫路,将智力扶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长期的扶贫帮困工作中,红爱公司了解到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产业基础差,发展层次低,技术手段少,脱贫难度大,返贫概率高。2015年,红爱公司联合本地企业家成立了安徽松梓教育基金会。目前已累计帮扶贫苦学生和教师2000多人次。其中资助农村贫困教师100多人次。帮扶分布在全国76所高校、16个省及自治区、3个直辖市的150多名大学生,帮扶贫困中小学生1634名,极大地解决了“因学致贫”家庭的困难。同时,积极捐助贫困家庭中小学生225人,共1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3名,帮扶资金18万元。20204月,红爱向宿松县教育系统捐献口罩20万只,助力贫困地区学生开学。

在结对帮扶方面:扎实推进村企共建,铸造乡村发展新引擎。安徽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红爱公司党支部与帮扶村宿松县许岭镇宏富村党支部结对。2016年,在宏富村投资3000万元,创办正宏农业公司,创办养殖场1座,吸纳贫困劳动者70余人,为贫困户增收近30万元。同时组织公司党支部15名党员到该村重点贫困户结对帮扶,公司员工大部分参与了精准扶贫活动,其中党员100%参加了精准扶贫活动。公司党员先后多次赴帮扶村调查摸底,与贫困户交心谈心,了解贫困户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

在援助新疆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红爱公司主动对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皮西那乡阿亚格阿孜干村,形成结对帮扶机制。20205月,先期向该村捐赠资金5万元,用于该村路面硬化、防渗渠修建、公厕改造、供暖基础设施修缮等。后期重点从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当地农产品)、公益帮扶(庭院三区分离改造、小学、幼儿园改造、大学生资助等教育帮扶)和智力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和田各族群众真正得实惠、奔小康。

 

            

 

    夏爱珍只有一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文化程度,一个生长在泊湖边的农民的孩子。他能够从一个传统的缝纫工,成长到今天具有丰富服装研发和管理经验的现代企业老板;从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具有先进性的中共党员,并且兼任支部书记。在社会公益事业中,身兼数职,获得诸多荣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创制民营企业成功人士,时代先锋。令人唏嘘,令人瞩目。他心系天下,关心百姓,积极主动为社会分忧担责,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为党为人民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奋斗者、贡献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履行者。

从他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热衷,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不难看出,夏爱珍彰显的是一个新时代企业家应有的胸怀和担当精神。20207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这五种时代精神,在夏爱诊及其他创办的企业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红爱公司在夏爱珍的领导和影响下,一定不辱使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奋楫逐浪,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让红爱在时代的大潮中永放光芒,继续引领服装行业勇立潮头、高歌猛进!

 

                  20225

 

国网安徽省宿松县供电公司:方长松

                                                                                           手机号码:13866635606

                                               邮箱2998546144@com                      

 

邮政编码:    246501

 

    姓名:方长松,性别:男。安徽省宿松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著有散文集《漫读岁月》、中篇小说集《流淌的月牙桥》和诗歌集《并不孤独》。

感谢阅读,欢迎再来!
  • 皖ICP备20012952号-1
  • 地址:安徽省宿松县人民路100号
  • 电话:(0556)7821045 邮箱:ssgslzcw@163.com